氮化工艺
该工艺是通过在 900°F 至 1150°F 的温度下在氨和裂化氨中加热钢部件来进行的。 氮化物的形成可以形成薄而硬的壳。 为了使该工艺成功,钢需要具有强氮化能力的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含有铬钼和铝的特殊非标准钢种。 此外,该工艺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氮化前进行淬火、回火和机加工。 这是因为氮化过程中仅发生轻微变形。
氰化工艺
该工艺需要将零件在熔融氰化钠浴中加热到刚好高于转变范围的温度,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更薄的硬度。
碳氮共渗
这个过程与氰化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碳和氮的吸收是通过在含有碳氢化合物和氨的气态气氛中加热部件来完成的。 对于要淬火的零件,如果不需要液体淬火,则使用 1425-1625°F (774-885°C) 的温度或 12000-1450°F (649-788°C) 的温度。
火焰硬化
在这个过程中,钢部件通过直接暴露在热气体的明火中被快速加热。将表面加热到转变范围以上的温度,然后进行一些冷却以完全硬化。我们的火焰硬化钢的碳含量为 0.30-0.60%。将淬火剂喷在稍微远离加热火焰的表面上。需要立即回火,可以在传统炉中或通过火焰回火工艺完成,具体取决于零件尺寸和成本。
感应淬火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火焰硬化过程,主要区别在于高频电流围绕着被硬化的钢部件。因此,加热深度取决于频率、表面的热导率和表面被加热的程度。以适当的间隔喷水以淬火零件。因此,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可以将零件浸入油浴中进行油淬。